中国低影响开发文献定量分析

来源:眼科新进展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下垫面特征发生了巨大改变[1],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排水管网无法承担强降雨带来的强负荷,内涝灾害频发。如何防止城市内涝灾害、有效存蓄和利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下垫面特征发生了巨大改变[1],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排水管网无法承担强降雨带来的强负荷,内涝灾害频发。如何防止城市内涝灾害、有效存蓄和利用地表径流是当前城市水文、规划等学科研究的重点话题[2]。由此引入“海绵城市”这一新概念,海绵城市的关键技术——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实践能有效缓解城市内涝、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减缓热岛效应、调节城市小气候、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和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实现良性水文循环和水资源高效利用[3]。中国学者主要以年降水量为依据,针对干旱区、半干旱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不同的地域特点开展了城市内涝灾害防治和低影响开发研究[4-7],为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然而,目前国内关于低影响开发的文献综述[8-11]大多是从低影响开发的发展历史回顾、方法、机理、机能评价指标等方面的定性分析,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本文基于中国知网[12],采用内容分析法和CiteSpace分析工具深度剖析国内低影响开发研究的现状,理清中国低影响开发的研究脉络,为更好地解决城市雨洪问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1 文献分析

1.1 文献获取

利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 “高级检索”中的“跨库选择”选择“期刊、硕士、博士”,检索条件中的篇名和关键词均输入“低影响开发”,选择“精确”搜索方式,检索得到中外文献2 078篇,其中中文文献1 887篇,占90.8%,时间截至到2019年11月20日。

1.2 文献发表年度趋势分析

从时间分布看(图1),中国低影响开发研究始于2009年3月王建龙等[13]在《工业建筑》发表的《低影响开发与绿色建筑的雨水控制利用》。该文主要介绍了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和关键措施,分析了低影响开发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注重系统间的契合性,实现效益体系整体优化。同年7月,王建龙等[14]在《中国给水排水》发表了《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方法》,分析了低影响开发的技术体系和实施方法,肯定了低影响开发在解决城市雨洪问题中的重要地位,低影响开发可以改善水质污染以及削减强降雨带来的地表径流,实现雨水循环利用,为低影响开发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图1 文献发表年度趋势

由图1可知,2009—2013年的低影响开发文献发表量增长缓慢。2013年以后增长迅速,在2019年最多,达到565篇。2016年和2017年相对较多,分别达到423、443篇。2013年发布了《国务院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4年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将低影响开发理念与城市规划结合,标志着低影响开发技术在中国正式推广,因此,低影响开发研究在2013年以后逐年增多。虽然在2018年文献发表量略有下降,但随着城市内涝灾害的频发,低影响开发的需求将日益增大,其定量研究势必成为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新热点。

1.3 文献来源和主题分析

从文献资源类型看(图2),期刊类共刊登1 503篇文献,其中90种核心期刊刊登了371篇低影响开发相关文献,占中文文献的19.7%。刊登相关文献较多的核心期刊有:《中国给水排水》98篇、《给水排水》48篇、《中国园林》16篇、《水电能源科学》15篇、《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4篇、《水利水电技术》12篇;博士论文分布于7所高校中,共7篇;硕士论文分布于117所高校中,共377篇,其中重庆大学最多,共22篇。从检索结果中获得文献发表量排名前30中,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文献发表量的比例约为7∶15。由此可见,核心期刊的发文量占比较低。通过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发文质量的比较,发现非核心期刊质量较低,多有拼凑现象,后续研究应注意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力求创新点,为城市水文水质问题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图2 文献资源类型

从文献主题分布看(图3),主题为“低影响开发”和“海绵城市”的文献占比最高,分别占39.17%和26.22%,其次是雨水花园、雨水系统、城市内涝、雨洪管理、下凹式绿地和雨洪径流。海绵城市占比仅次于低影响开发,是因为低影响开发是建设海绵城市的基础性措施,海绵城市实质上就是雨水开发的一种低影响开发系统。低影响开发的八大措施:绿色屋顶、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植被草沟、植被缓冲带、雨水花园、生态滞留池和蓄水池均为防治城市内涝灾害提供了有效解决途径,可以依据多项效益指标,设置合理的低影响开发组合方案或改善管网条件,最终达到地表径流合理分配和利用,径流污染物最大限度地被净化。在八大措施检索结果中,“雨水花园”在所有措施中占比最高,这是因为雨水花园可以削减地表径流70%以上,去除径流污染物约70%,且建造成本远小于传统雨水管理体系[15],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生态效益。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合理布设雨水花园,实现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文章来源:《眼科新进展》 网址: http://www.ykxjzzz.cn/qikandaodu/2021/0722/995.html



上一篇:年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基于核心
下一篇:超声检测技术对眼科疾病的作用及价值

眼科新进展投稿 | 眼科新进展编辑部| 眼科新进展版面费 | 眼科新进展论文发表 | 眼科新进展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眼科新进展》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